用一种物尽其用的设计,给每个屁股配一个墩墩
公共性的内容与议题是看什么策展创立的由来,将艺术还给日常或是从身边出发,视角回归到那些鲜活的人、事、物与其构建出的不同场景,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你站立的一平米。
我们痴迷于个体的艺术性,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拥有被感知的权利,正如每一处的“设计与介质”都在述说“平等与自由”。
此次十全街散步生活节中,看什么策展邀请设计艺术研究工作室共代谢Cometabolism Studio,共同参与一条街区的共创实验。
他们喜欢走街串巷发现有趣的公共物件并记录有趣的使用者,而作为散步者,我们希望在片刻的“精神真空”中,对散步这一行为本身进行全新的对话,重新获得对展览、对附近的观看。
in 散步生活节
共代谢Cometabolism Studio由设计师张宁和新媒体装置艺术家杨亚非共同成立,作为设计艺术研究工作室,他们的作品边界从家具,装置扩展到影像,平面,互动新媒体等领域。
共代谢试图将工业构件等大规模生产工业代谢品重新激活,并模糊他们在空间中的功能,真诚的将公共空间和物件交还给当下的真实需求。
张宁致力于在后工业时代的遗产废墟下重新思考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并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杨亚非经常对公共空间的权力进行调侃,试图通过现成的工业构件将工业生产关系衍生。
此次共代谢Cometabolism与我们共创散步生活节,把墩墩带到十全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让墩墩回归本真,没有功能固着,没有刻板印象,没有权威赋能。由散步的人来赋予座椅意义,重塑人与物品的关系。
路蹲和升降柱的存在目的究竟是给人休息,还是交通治安?它的使用方式又是谁规定的,制造者还是使用者?
请君入座,细细思考。
功能被改变后的延伸
与“失控”的设计
压在没有看完的书上的硬盘与手机,挂在门把手上的包,堆满衣服的沙发,这种对物品功能模糊的概念一直贯穿在共代谢的项目中。
当设计师脱离设计师控制产品功能的身份时,共代谢希望将设计师的主体身份向后退一步。
把物品的物理特性提取出来,在用户看不出确切功能的情况下,让大家更多去感受物品本身,去根据当下的需求或者造型,去玩去使用,发现不一样的用途。
探讨模糊的功能、语境、大小、尺寸等因素,希望大家去反思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Have a seat 起初是张宁的一项摄影观察记录,关于“功能被改变”的物体状态。由于生活场景从欧洲到北京的变化,日常的记录过程中,她关注点逐渐集中在人民与物件本身的互动状态。
北京的姚家园路、白家庄,团结湖路是路障墩子拍摄的起源,而如果你经过金台路,张宁说百分之百会碰到“放上屁墩”的大爷大妈们。
而金台路周边老居民小区众多,附近的老人们买了菜或者出来遛弯儿便会聚集在 #4平方米会客厅 的低台晒太阳聊天。
这儿就像咖啡馆一类的城市第三空间,被老人们置换到金台路,成为一个短暂临时但另一方面又十分永久的城市客厅。
#Have a seat - 4平方会客厅
*休憩之地,除了街边的路障,还有偶尔呈现的低台。
在传统的工业化设计与消费主义 (陷阱) 中,讲究的是设计中心化与设计主导的思维。好的设计意指受众甚至能不加思考地即刻知道该如何使用,一个人如此,一千万的人使用也理应如此。
设计在其中,以某种无形的身份控制着受众,同时资本需要这样的运作,它们能使得产品更精准地定确切的产品标签,找到更精准的目标用户。
但很难不认为,这不是一种带有目的性标签化功能固着的设计殖民。
#Have a seat - 载具Carrier - 承载之地
而共代谢在做的其实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设计,期望能够抛开资本盈利的大规模工业生产为主导的“圈子”,模糊定向的标签化功能,形成以大众实际需求为主的设计。
这种“失控”的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赋予了受众从未有过的民主化。
当设计师脱离或者说放弃对产品功能的控制权,其设计难度在于共代谢选择了很多有指向性的物件去重构某种状态和场域,它是模糊的,非显性的,更偏向艺术的设计,但那正是他们想强调的最重要的东西。
#The Crevice缝隙展览,共代谢用工作室本身展览代谢物与日常被消耗的报纸响应了零废弃的主题。
或许用杨亚非提到的德勒兹的理论,一种处于各种边界的褶子,能够更清楚的表达共代谢在做什么。
哲学上定义是在各种边界之间有挤压,很多的褶子会形成一种裂缝。共代谢想尝试的东西,它既是边界上的一种挤压,又可以抹平这种边界;与所谓的反复横跳是一样的,是存在介于模糊的状态。
融合边界的概念,是一个反复横跳的过程。在艺术的个人表达和确切的设计需求设计生产的过程之间反复横跳。虽然过程会产生一些逻辑上的悖论,甚至是一部分无法自圆其说的东西,但这样才能打破一些隔阂。
#The Crevice缝隙展览
#Have a seat 项目中创作的家具装置,这其中材料的选择同样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比如亚克力板联系的是原本美术馆性质的具有文化性、精致和资本的一种场域,但通过捆绑、缠绕的方式结合后,它和街边文化很好的成为一种和谐的有趣组合。
设计不一定是解决问题,哪怕是制造问题也可以。
把“路障”从街道搬到美术馆类型的场域,这就像一个专门把两者压在一起的行为和状态去做成了装置,它首先是引起大家的关注,然后改变观者对日常的一个看法。
#Have a seat 家具装置
在视觉已经普遍成为人们第一现实的今天,共代谢展览中的创作意味着一种新鲜的艺术经验。
#Have a seat 家具装置
通过对事物的材料进行新的挖掘、审视、组织与重构,引领人们跃过第一层肉眼抚过的现实,在直接作用于身体感知的交流经验里,解放人们对于世界惯性的固着认识。
#Have a seat 家具装置 - 墩座
物,透过与人身体的交感,成为通往新经验的入口。在透过目光与身体适应新鲜的物的形态与构造的过程中,我们在感知中重塑这个世界。
#Have a seat 家具装置 - 墩座
《Assemblage》第二期
#Have a seat
不像本杂志,倒像块砖
用一块银色转头来敲敲大家的老阔
《Assemblage》是由共代谢工作室创始人张宁于2019年在伦敦创立的独立杂志。以记录人类行为与物品之间的纠缠关系为主,探讨物品被人改变其原本功能后的状态。
第二期正式版#Have a seat,正是汇集了张宁与杨亚非在城市中的探索,以路障为线索,发现在城市中介于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细微存在-休憩之地。
这种地带不止是物理空间上的缓冲,而是给人留存有更多的可能性,也是现代人心理和生理上的缓冲,仿佛0.31平方的避难所,仿佛是4平方的城市客厅。
被改变功能的物件是马路牙子、路障、管道,甚至是保温杯,一块砖头,其行为都是一致的“坐”。
每一张照片都是截取物品与人的临时状态,更关注人的行为本身与物品的关系。
快问快答:
1 最近有拍新的墩子们吗?
大部分还是比较普遍常见的墩子,不过之前在广州有拍到一个超巨大的墩子。(如图)
2 最喜欢的散步状态是什么样的?
漫无目的的闲逛,最好不用看导航,看心情随意转弯。
3 你们印象中,特别有苏式特色的公共性物件是什么?
各种桥上的栏杆,因为挂着一些现代的制品,显得既传统又当代。
4 Assemblage 第三期是关于什么的内容,可以剧透说说吗?
第三期的主题是“抽帧”,这次我们把焦点放在了更广阔的周遭的生活,不只是观察“坐”的行为。
有的章节是关于“灵机一动的解决问题”,有的是对标语文本的误读与趣味的“断章取义”,有对“城市构件的二次构图”,还有我们入侵时尚行业的拍摄现场等等记录。同时我们与做心理研究的朋友聊了聊其中的心理学概念,编辑成了文字贯穿了第三期的内容。这次在十全街的展览空间里也有部分内容提前展示出来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现场看看。
#Have a Seat
每个墩子都可以配个屁股
来十全街稍息一会
散步生活节特别展览
引用《Assemblage》中对“稍息”的4种词意:
- 稍微休养生息;
- 略微停止;
- 小憩,歇息一会;
- 军事或体操口令,从立正变为休息姿势;
在街边等待或散步闲逛时,将脚自然的搭在路障上,是另一种临时的休养生息和歇息。
展览地点:苏州姑苏区十全街麻雀咖啡东侧空间
展览时间:2022/7/29-2022/8/28
展品:珍贵影像资料&欢迎每个屁股的墩子
*展品由共代谢提供,请勿搬走
在与研究心理学的林博荣(Leng哥)闲聊时,张宁曾提到,在墩子上休息的餐厅员工、脚踩在墩子上抽烟发呆的大姐、下班不想回家在吐槽同事的白领们,这些人都处于一个高效状态或之间,在无意识“走神”的情况下完成了对与路障的功能改变。
“走神”很像缝隙的另外一个延伸和说法,游离在中间。周边环境唤醒了一些记忆,人们重新认识记忆。这是一种精神缝隙,没有被世俗定义时候的一个缝隙。
散步“精神出走”时,欢迎来模糊空间避难,
给你和你的屁股找个“稍息”之地。
策划:LOOKURATING
组稿:小汤、PW、VO
编辑、排版:PW、小汤
内容及图片:共代谢、LOOKURATING
特别鸣谢共代谢的成员:张宁、杨亚非